人民法庭是化解矛盾纠纷、服务人民群众的前沿阵地,也是参与社会治理的排头兵。近年来,同心县人民法院下马关法庭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入实施“六项能力水平提升工程”,严格对标“枫桥式人民法庭”建设要求,通过多项举措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将司法服务延伸到田间地头,绘就了基层治理新“枫”景。 立足审判职能,守护辖区社会稳定 枝叶总关情,民生常在心。下马关法庭始终以“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为工作要求和价值取向,充分发挥扎根基层的优势,将司法服务下沉到基层一线,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做好事,让新时代“枫桥经验”焕发持久活力。同时,法庭积极延伸审判职能,赋能辖区基层社会治理。例如,在审理一起买卖合同纠纷案件时,法官发现当事人马某某存在扰乱辖区二手车市场经营秩序、逃税、漏税等行为,迅速向有关部门发出司法建议2份,并得到及时回馈整改,为国家追回税收损失2.1万元。 2024年,下马关法庭共受理各类案件535件,结案525件,结案率达98.13%,调解率达52.19%,服判息诉率达96.37%。 注重调解优先,实质化解矛盾纠纷 官司不在大小,纠纷不在难易。下马关法庭坚持“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的工作原则,将调解贯穿于审判的各个阶段,即诉前、诉中和庭后调解。大多数情况下,法官不仅仅是坐在审判席敲响法槌,更多时候是在积极组织当事人面对面进行调解,逐步消除双方隔阂,促使矛盾从僵持走向缓和,终实现案结事了。同时,运用法律、情理、事理相结合的方式,就当事人的疑惑及时开展判后答疑,帮助当事人理解法院裁判的公正性与合法性。 针对辖区家事纠纷较多的情况,下马关法庭专门聘请了一名女性特邀调解员,发挥其善做思想工作的特长,以柔性诉讼传递审判温情,采用“拉家常”式调解方式,对当事人进行心理疏导。上一年度,法庭审结各类家事纠纷165件,其中调解100件、撤诉42件,调解率达60.61%,撤诉率达25.45%,调撤率达86.06%,大多数家事纠纷案件以平稳缓和的方式得以解决,有效维护了辖区社会稳定。 延伸司法触角,助力基层社会治理 去年12月,辖区某中学校园欺凌事件引发侵权纠纷,双方家长因赔偿问题在派出所争执不下,下马关法庭联合辖区某派出所共同化解,经过三个多小时的努力,终促成双方达成调解协议,成功将纠纷解决在诉前。同时,针对该起校园欺凌事件,法庭积极与学校联系,开展校园法治讲堂,把“抓前端、治未病”落到实处。 这只是下马关法庭联动其他单位力量开展诉前调解的一个缩影。日常工作中,法庭主动融入辖区党委、政府的基层社会治理大格局,与辖区各乡镇部门、单位形成优势互补、化解纠纷的工作机制,展现了基层法庭在推动社会治理的责任与担当。法庭还定期与辖区乡镇综治中心就风险案件进行通报、会商,参加政法单位联席会议,研判涉诉案件分布及矛盾预防措施,为辖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可靠依据,预防矛盾扩大,确保辖区群众的幸福感和安全感持续提升。 加大法治宣传,普法宣讲服务群众 “支书你好,下周我们法庭有个涉彩礼的案子计划在村里开展巡回审判,案件结束后还将举办法治讲堂,你看时间是否方便。”白顺德法官作为辖区某村“三官一师一员”联络员,正在与村支书沟通普法活动安排。 日常审判工作中,法庭以巡回审判为切入点,切实履行“三官一师一员”职责,积极开展法治宣传、法律咨询、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推动司法服务向基层延伸,让老百姓少跑路、多受益。此外,为切实落实普法责任,除了开展巡回审判以案释法、法治副校长进校园等活动,法庭还积极将“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在外出案件送达时开展法律咨询,定期开展“模拟法庭”“集市普法”等活动,让司法工作更加贴近社情民意,满足辖区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法律服务需求,营造了浓厚的法治宣传氛围。 天平在肩,责任如山。下马关法庭将继续俯下身子,永葆法治初心,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敢于作为、为民担当。以实实在在的工作赢得群众认可,奋力向“枫桥式人民法庭”迈进,交出让人民群众满意的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