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埇桥区人民法院主动探索民商事案件专业化审判路径,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做法,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以专业化、特色化审判为路径,深化审判组织模式改革,改变原有的民商事审判模式,打造专业化民商事案件审判团队,以实际行动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司法获得感,提高对司法工作的满意度。一年来,通过专业化审判的有效探索,埇桥区法院案件审判质效不断提高,2024年,该院所有考核指标全部进入或优于合理区间,取得历史好成绩。通过专业化审判,民商事案件服判息诉率达90%,上诉率同比下降20.31%,民事案件平均结案时间较2023年同期缩短了10.55天。 建立机制 打造专业化审判团队 一直以来,由于面积、人口等特定因素,每年埇桥区法院受理案件数都占到全市两级法院受理案件总数的三分之一多,其中民商事案件量又占总体案件量的“鳌头”。2024年,埇桥区法院共受理各类案件40573件,民商事案件达到25202件,民事法官共有54名,人均办案量达到466件。案件类型多样,审限较长,裁判尺度不统一……极易导致百姓对司法审判工作满意度不高。 痛则思变,如何扭转这一形势,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在全市法院系统尽到“大院”责任? 改革的刀刃必须向内——这是全院的共识。 究竟如何改?这是摆在全院面前大的难题。院党组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对策,并听取各业务庭室、基层法庭、法官、法官助理的意见和建议,终决定推行专业化审判改革,让每名法官专注审理一到两个案由的案件。这一改革举措犹如一把“金钥匙”,成功开启了司法工作新局面。 为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埇桥区法院坚持“走出去、学进来”,组织民事审判庭和基层法庭负责人前往灵璧县人民法院、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人民法院、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民法院、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人民法院学习交流,以新视野、新思路推动专业化审判工作开展。 所谓专业化审判,就是充分考虑审判经验、人员特长、协调配合等综合因素,对员额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进行合理调配,尽可能将干警配置到熟悉业务、能发挥特长的岗位上,每个法庭相对固定办理某一类或两类案件,打造“专”“精”“快”的审判模式,促进审判质效提升。 “我们充分征求民事审判庭和基层法庭的意见,再结合工作实际,改变原有民事案件分案模式。”埇桥区法院党组书记、院长李建军介绍,根据案件数量、难易程度,审判指标数据表现和员额法官人案配比情况,结合4个民事审判庭和11个基层法庭的具体情况和员额法官专业特长,根据案由对案件进行重新分配,一名员额法官至多办理两种案件类型,实现简案快审、类案专审、繁案精审。 这一探索得到各业务庭室和基层法庭的大力支持,大家纷纷结合各自庭室实际和个人专业特长,确定本庭室审理案件类型。如曹村法庭、栏杆法庭办理劳动争议类案件;永安法庭办理租赁合同(土地、车辆、建筑设备租赁)类案件;芦岭法庭办理房屋租赁、第三人撤销之诉类案件;开发区法庭办理房屋买卖合同类案件,等等。2024年3月,15个专业化审判团队正式开启专业化审判之路。 类案精办 提升案件办理质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专业化审判效果如何,一切都要拿审判质效和群众满意度来说话。 开发区法庭负责办理房屋买卖合同类纠纷。房屋事关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利益重大,由于案件标的的特殊性,调解工作难度较大。在办理该类案件时,法庭遵循“速送达、速审理、速判决”的工作模式,为事实争议不大的案件打造审理“快车道”。同时,加强对新类型案件、疑难复杂案件、敏感案件、系列案件研判分析,统筹推进关联案件协调处理。 在一起案件中,因建筑公司施工失误导致两户业主房屋存在质量瑕疵,两户业主拒收房屋,双方因争议较大多次协商无果后诉至法院,调解意愿较低。这起案件涉及多方利益,证据错综复杂,给审理工作带来不小的挑战。法官了解案件情况后深入调查、耐心听取各方意见,同时采取“背对背”调解的方式耐心引导释法说理,让房企意识到施工问题并要求其实事求是解决问题。经过多方磋商,房地产企业提出高标准的维修方案并主动提出赔偿,终获得业主的认可和信任,调解结案后房企主动履行,双方均表示满意。 “近年来,该类案件呈显著增长趋势,且多表现为群体纠纷,矛盾冲突较为激烈。”开发区法庭庭长陈玉介绍,法庭通过建立类案示范审理机制,将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案例作为示范案件进行精细化审理,形成判例及调解方案,充分发挥示范案例引领作用,带动批量案件化解。其中,涉某置业公司的59起案件,终仅有1件以判决结案;涉另一置业公司的11起案件,在判决1件后,以此作为标准协调双方,其余10件均以调解结案。2024年,开发区法庭共计审结房屋买卖类案件673件(含诉前调解)。 与陈玉有着同样感受的还有速裁庭法官黄亚洲,在专业化审理交通事故与民间借贷案件的过程中,他深刻体会到类案专审的独特价值。“交通事故案件往往涉及人身损害赔偿与保险理赔,较为复杂,通过专业化审判,我们能更地把握侵权责任认定、赔偿标准适用,同时依托与保险公司的联动,实现调解、鉴定、审判的无缝衔接,既缩短了当事人的维权周期,也让赔偿款更快到位,切实减轻了事故双方的诉累。”黄亚洲介绍,民间借贷案件易滋生虚假诉讼、证据瑕疵等问题,专业化审理让法官得以聚焦证据审查要点,建立标准化的事实调查路径,在快速甄别借贷真实性的同时,统一裁判尺度,既维护了金融秩序,也让当事人感受到司法的严谨与。两类案件的专业化审理,不仅提升了法官对类案法律适用的度,更以集约化的审判模式彰显了司法为民的温度,让公平正义在每一个案件中触手可及。 夹沟法庭聚焦保证合同、保证保险合同、保险合同纠纷以及执行异议之诉案件。与保险公司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是该庭专业化审判的创新举措,定期与辖区内各大保险公司开展座谈会,围绕保险合同条款解读、理赔标准认定、保证保险责任界定等问题进行深入交流,在案件审理过程中,遇到专业疑难问题,及时向专业人员咨询,获取行业视角的意见,确保案件事实认定准确。同时,针对案件审理中发现的合同条款漏洞、理赔流程不规范等问题,积极向保险公司反馈,推动保险公司完善内部管理,从源头上减少纠纷发生。 夹沟法庭针对专业化审理案件特点,优化审判流程。在立案环节,设立专门窗口,对金融保险类案件和执行异议之诉案件快速受理、优先分案。审理过程中,简化繁琐程序,对于事实清楚、争议不大的案件,适用简易程序或小额诉讼程序,实现快审快结;对于复杂疑难案件,通过召开专业法官会议确保案件质量。通过一系列专业化审判经验做法的推行,夹沟法庭专业化审判取得显著成效。2024年夹沟法庭受理案件996件,上诉率由年初的29.89%降低到4.14%,平均结案时间由62.96天缩短到45天。案件审理周期大幅缩短,服判息诉率显著提升,为辖区金融保险市场健康发展、执行工作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司法保障。 “百姓的满意度是司法工作的‘晴雨表’。改革前,案件质量与效率问题导致群众对司法工作不满。如今,专业化审判带来的高质量、率司法服务,让老百姓真切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满意度显著提升。2024年,全院诉讼服务满意度达到92.8%,当事人对案件审理结果信服度更高,真正实现‘案结事了人和’。”李建军表示。 建强队伍 实现法官由“全”向“专”转变 在以往办案模式中,各基层法庭审理各自辖区全类型案件,全院案件会出现同类案件判罚尺度不统一等问题,且法官办理多类型案件,加之案件量大,专业化、精细化建设之路漫漫。 推行专业化审判,带来的不仅仅是案件质效的提升,还有法官办案水平和能力的提高。通过对案件类型的划分,承办法官一门心思扑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深入钻研相关领域法律法规、司法解释以及行业规则,积累丰富的专业知识与审判经验,为、公正审理案件筑牢根基,实现员额法官由“全科医生”向“专科医生”的角色转变。 “专业化审判推行后,法官深耕某一领域特定案件,把握法律适用与裁判要点,案件上诉率和发改率大幅下降,案件质量显著提升。例如,在合同纠纷案件审理中,专业法官团队对各类合同条款理解更透彻,以往因合同条款解释不清引发的上诉、发改情况大幅减少,案件质量实现质的飞跃。” “办案得心应手,借鉴类案经验,能更好把握双方当事人心理,更快速直接判断责任划分、过错大小等,为高质效审判打下良好基础。” “专业化审判把法官从纷繁复杂的案件类型中解放出来,专攻某一类或两类案件,有效缓解了法官的办案压力。” “以前办公桌上摆满了各类法条、司法解释,为了满足办案需要,要持续学习更新各门类知识,专业化审判实现学习内容由全向深转变,大大提升了学习针对性。” “专业化审判还有利于分析总结类案特点,向有关部门发出司法建议,助力基层治理。” …… 对这一审判模式的转变给自身带来的益处,大家纷纷有话说。 为规范管理,激发队伍活力,埇桥区法院还建立对专业化审判团队运行情况的跟踪、评估机制,加强对专业化审判团队质效的运行态势分析,通过对专业化审判人员审判质效信息的采集和整理,将审判管理目标和要求落实到每个团队,实现对审判权运行的监督和科学管理,以提高案件的整体质效。同时,每季度开展一次办案竞赛,对先进典型进行表彰奖励,对指标落后的人员及时进行约谈提醒,营造“比学赶超、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推行“凡案必检”工作机制,用好案例库,统一裁判尺度,要求办案人员把检索材料附于卷宗内,提升法官专业素养,2024年多件案件入选高法、省高院、中院参考案例、精品法律文书。 埇桥区法院专业化审判改革实践证明,聚焦专业、发力,是破解司法难题、提升司法质效的有效路径。这一经验做法为其他法院提供了宝贵借鉴,有助于推动司法事业不断迈向新高度,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 “针对专业化审判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将及时进行梳理分析,不断调整优化案由分配,助力专业化审判工作提档升级,以‘专’赋能,持续提升民商事案件审判质效,为全市法院民商事案件审判工作提供‘埇桥模式’。”李建军表示。 |